日期:2025-07-20 07:08:46
公元260年6月,魏帝曹髦带着一些仆人和卫士从宫殿冲了出来,他的目标非常明确——要置司马昭于死地。以后人之眼来看,曹髦的这一行为看似天真幼稚。司马昭当时掌握着魏国的最高权力,几乎权倾朝野,曹髦居然想凭借那么少的人手去杀死司马昭,这无疑是一条不归路。历史的结果也没有让人意外,司马昭的得力助手贾充利用心智不清的成济,在皇宫南阙刺杀了曹髦。曹髦原本胸怀大志,想一举扭转乾坤,结果却死于小人的刀下,实在是令人惋惜。
然而,曹髦的死,表面上看似是司马昭的一场胜利,实则为司马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。在讨论曹髦为司马家挖的坑之前,我们首先得明确一件事,那就是弑君在历史上并不是个新鲜事,且这种事情屡见不鲜。只不过,像司马昭这样公然在大街上杀天子,却是史无前例的。举几个例子,比如楚国杀周昭王,赵高杀秦二世,梁冀杀汉质帝,董卓杀刘辩,这些都是弑君的经典案例,但没有一个是直接当街作案的。弑君这件事,通常是暗中进行,伪装成意外,或者迫使天子自杀,以避免引起太多风波。
在这些前辈的操作中,楚国杀周昭王是通过巧妙安排船只翻覆,使王被淹死;赵高杀秦二世胡亥则是通过政治斗争逼迫胡亥自杀,表面上是“自愿”让位;梁冀给汉质帝下毒,伪装成食物中毒;董卓更是逼迫刘辩退位后,用毒酒将其毒死。这些做法看似隐秘而巧妙,但司马昭显然与他们不同,他竟选择了明目张胆、声势浩大的当街刺杀天子。这种操作放到今天,大概也就像司马昭在抖音直播一样,向全世界宣布:“来看看我如何当街干掉一位皇帝,如果点赞破万,我再杀了旁边的那个憨憨!”
展开剩余72%司马昭这种高调操作,显然是前所未有的。弑君本就充满风险,难度重重,而司马昭却直接做了个“公开杀天子”的举动,这无疑让他的行为更加疯狂,也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就算从弑君的历史来看,几乎所有成功的篡位者都小心翼翼地伪装一番,避免暴露自己的真正意图,而司马昭的“当街杀天子”几乎是对历史常规的彻底颠覆。那么,司马昭到底是失策了,还是另有深意呢?
答案是,司马昭的举动并非完全出于愚蠢。他当时已经准备好了一整套篡位的流程,按照魏文帝曹丕的范例,他本打算将曹髦逐步架空,逼迫其“禅让”,然后顺理成章地接掌帝位。在正常的情况下,司马昭完全不应该冒险让事情闹得这么公开。而为什么最后变成了当街杀天子呢?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——是曹髦逼得他不得不这样做。
曹髦起兵的全过程非常有意思。他首先命令一些官员部署甲士,随后召集了几位大臣,宣布自己要讨伐司马昭。尽管王经等人极力劝阻,曹髦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心,甚至将黄绢诏书摔在地上,表明了决心。然后,他前往宫中禀告郭太后,最后带着一队亲兵和奴仆,鼓乐齐鸣,准备冲出宫去,决定亲手除掉司马昭这个逆贼。
在这个过程中,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,那就是王沈和王业两人很快就去向司马昭告密。虽然这看起来好像是曹髦斗争经验的缺乏,但从他前后的举动来看,其实可以看出,曹髦根本不打算悄悄行动。相反,他是想将此事闹得人尽皆知,想让整个魏国都知道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杀掉司马昭。他的这一举动充满了象征意义,实际上是在逼迫司马昭走向一条无法回头的路。
曹髦这一决死一击,其动机其实是非常明确的。作为一个权力旁落、名存实亡的傀儡皇帝,曹髦早已意识到司马昭篡位只是时间问题。经过几次失败的削权尝试后,他知道,自己必定会像汉献帝一样,被迫“禅让”。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没有退路的局面,曹髦选择了孤注一掷,要么一举成功,恢复魏国的统治,要么就英勇就义,用自己的死来震撼整个朝廷。
曹髦与贾充的交战过程异常激烈。曹髦亲自披挂上阵,挥剑与贾充对峙,差点就击败了他。然而,正当曹髦看似即将胜利之际,成济在危急关头应命刺杀了曹髦。当时,贾充的反应充满了焦虑,眼看自己即将被曹髦击败,他选择了让成济上前致命一击。在贾充的眼里,只有曹髦死了,他才能保住性命。然而,这一决断却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。曹髦的死并没有平息事态,反而给司马昭带来了极大的麻烦。
司马昭赶到现场时,看到曹髦的尸体,情不自禁地跪地痛哭。我们可以推测,司马昭哭泣的并非曹髦的死,而是他深知自己已经无法达到九五之尊的目标。曹髦的死,原本是为了给司马昭扣上“当街弑君”的罪名,而这一罪名的背后,将意味着司马昭难以顺利篡位。曹髦的这场自我牺牲,破坏了司马昭的所有计划,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。
即使最终司马炎成功登基,史书上的记载依然无法改变司马昭“弑君”的事实,历史将永远铭记司马家所犯的重罪。这一切,都源于曹髦的英勇一搏,他的死,成为了司马家篡位之路上的最大障碍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