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9-11 06:05:05
近日,财政部一纸新规引爆财经圈——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相关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》(财会〔2025〕17号)正式出台。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专项债的会计处理规则,更首次以“白纸黑字”划清了地方政府、项目单位和城投公司的责任边界。新规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,一场关于债务透明化、资金精准化的改革拉开帷幕。
一、新规核心:谁承担风险?答案藏在“方案”里
过去,专项债资金使用常因会计处理不统一导致“账实不符”。部分项目单位将专项债资金计入收入,掩盖了真实负债;一些地方则因责任划分模糊,滋生债务风险。
新规直击痛点:
责任主体明确化专项债是否由项目单位偿还,不再取决于单位性质(行政事业单位或城投公司),而是看《项目实施方案》或《融资平衡方案》中的约定。若方案明确由项目单位承担本息偿还义务,则必须将其确认为负债,计入“长期应付款”科目。会计科目统一规范行政事业类单位需设置“长期应付款——专项债券”明细科目,企业类单位则需在“长期应付款”下单独核算。同时,要求以项目为主体填报“专项债券项目投资表”和“还款情况表”,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穿透式监管。
二、地方实践:从“糊涂账”到“透明账”
新规落地后,多地已启动调整。以湖南省为例,2025年新增专项债中安排200亿元用于化解拖欠企业账款,资金通过省级财政转贷至市县,直接支付给符合条件企业。这一操作不仅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,更通过专项债“借新还旧”机制降低违约风险。
案例启示:
城投公司压力分化:若方案约定城投需偿还专项债,则其资产负债表将承压;反之,资金可计入收入,缓解债务压力。项目收益挂钩:新规要求专项收入(如土地出让、项目运营收益)必须优先用于偿债,倒逼地方政府提升项目收益测算能力。
三、专家解读:新规如何影响经济棋局?
防范隐性债务风险通过强制信息披露和穿透式监测,财政部可实时掌握专项债资金流向,避免资金挪用或低效使用。例如,某地曾将专项债资金违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,新规实施后此类操作将无所遁形。激活社会资本参与专项债资本金比例提高至30%,叠加“负面清单”管理(禁止投向楼堂馆所、商业地产等),将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新兴产业(如低空经济、量子科技)和民生领域(保障性住房、老旧小区改造)。地方财政“松绑”与“加压”并存新规虽未改变“谁举债谁偿还”原则,但通过优化核算流程,减轻了基层财政的核算负担。同时,要求省级政府兜底债务风险,倒逼地方提升财政纪律性。
四、未来展望:专项债如何更“精准”?
动态调整机制财政部明确,专项债用途调整需严格履行程序,优先支持党中央确定的重点领域。例如,2024年多地通过调整将闲置资金投向低空经济产业园,形成“无人机研发+物流配送”新业态。市场化退出路径探索专项债与REITs(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)结合,允许社会资本通过购买REITs份额参与项目收益分配,进一步拓宽退出渠道。
结语:新规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
财政部此次新规,既是债务管理的“紧箍咒”,也是高质量发展的“助推器”。对地方政府而言,需从“重规模”转向“重效益”;对企业而言,需提升项目策划能力,让专项债真正成为撬动投资的杠杆。
你所在的地方是否受益于专项债新政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察!
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